两晋军制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军权统于政权政权统于皇权所以皇权
两晋军制
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军权统于政权,政权统于皇权,所以皇权至上,这是历史的常态。两晋时期由于士族掌权,重臣执掌国命,致使皇权受到了削弱。除个别皇帝(如晋武帝司马炎)尚能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外,许多皇帝反而成了权臣手中的傀儡,所以这一时期的军事领导系统变化无常,常因人而异。
军事领导体制
西晋立国后,承魏初之制,不设丞相,国家的政务由中书省和尚书台负责。在军事方面,则任命官阶在公位或从公位的大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皇帝统御全国的军队。日常军务工作,一般由尚书所属五兵曹主管,如武帝时,宗室大臣司马孚就是以太宰(公位)都督中外诸军事,协助司马炎统御全国军队的。司马炎死后,惠帝无能,大权落入权臣之手。此时,又恢复了丞相的建制,那些军事重臣往往逼迫皇帝任命自己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以掌握军政大权。
除都督中外诸军事外,西晋还设有众多的将军,如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抚军,辅国,四征、四镇、四安、四乎等将军。这些将军都是官阶,而非官职,所以并不一定统军。在西晋时期,真正统军的武官,一般要加上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的职称和使持节、持节、假节的称号。其中以使持节、都督诸军的权力最大,凡其所属部队中的人事任免、奖功罚罪、管理训练、作战指挥以及后勤供应等,均在其职权范围之内。持节、监诸军的权力次之,假节、督诸军又次之。它们与前者的区别,主要是对军队没有直接领导权。
西晋地方军事领导系统,情况较为复杂。西晋建立后,司马炎鉴于曹魏因皇室孤立而灭亡的教训,在称帝后不久,便大行封建制,分封了同姓宗王个。宗王可依照封国的大小,分别设置数量不等的军队,或人,或人,或人。同时又任命诸宗王为都督一方的军事长官,让他们掌握国家外军的兵权。如汝阴王司马骏,被任命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领兵镇许昌;扶风王司马亮被任命为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领兵镇长安等,这称为“宗王出镇制”。在东晋时,宗王的势力受到了削弱,但在地方政权中,又广泛推行了自三国时期开始建立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双轨制”建置,南北大族,多以州郡的地方官兼都督一州乃至数州的诸军事,他们所统的军队,名义上是国家的外军,实则已变成了地方军,甚至私人武装,朝廷很难调遣指挥。另外,东晋各级地方官直接领有的私人部曲,动辙成千上万,数量大得惊人。这种双轨制建置以及地方官拥部曲兵,实际上就成为培植国家的军事重臣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温床。东晋前期的王敦、苏峻、后期的桓玄、刘裕等,都是借助上述制度才发展成为“阻兵仗势、足以建命”的军事权臣的。
中军和外军
西晋时,京城中军分为两部分,屯驻于京师城区以警卫宫廷和京城为主要任务的军队,称为宿卫军;屯驻在京城郊外,作为国家控制的机动部队,称为牙门军。宿卫军由多部分组成,分为“领、护、左、右卫、骁骑、游击六军”。这六军是宿卫军的主力,其大体的分工是:左、右卫二军,分设左、右卫将军统领,负责宫城内的宿卫;骁骑和游击二军,分设骁骑、游击将军统领,负责宫城门到宫殿门外的宿卫;领军和护军,本是魏末中军的统帅,他们除负责指挥京城内外的各军外,自己还各有直属的兵营。西晋时,这种营兵仍然保留,也负责宫城内外的宿卫。
六军之外,还有四军,即前、后、左、右四军,各设将军统领,分别屯驻在宫城外东西南北四面,负责宫城门和京城内外的警卫。
- 压断肋骨救回朋友 日常易猝死的恶习及猝死急救措施[图]
- 铜钱草可爱易养 家庭养花教你轻松养好铜钱草[图]
-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图]
- 老兵不少韩擒虎白挺鸣金跳大虫反映出直到明清时期斗虎还是一项较[图]
- 一抹万家烟横树色翠树欲流浅深间布心目竞观神情爽涤[图]
- 京师首都明初京师应天即今江苏南京侈多浙江天台籍人士陈庭学君擅[图]
-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图]
- 为子良楚国大臣官任上柱国②昭常楚国大臣[图]
- 赞程公弘公弘名祁季然之子也程公弘名祁程季然的儿子古之奔臣[图]
- 两晋军制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军权统于政权政权统于皇权所以皇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