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科是清代才有的科举考试科目翻译科的报考者限于满族人以及八
翻译科是清代才有的科举考试科目。翻译科的报考者限于满族人以及八旗军中的蒙古人和汉人(清政府后来以满族人八旗为核心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考试时,能将满文译为汉文,并以满文写文章者,为满洲翻译;能将满族人翻译为蒙文者,则为蒙古翻译。顺治时期,翻译科仅录取秀才;雍正时,开始录取翻译举人;乾隆时则辞进士出身。满文翻译可以到六部任职,乃至成为候选翰林,前途无量。蒙古翻译则分配到清代民族事务机构理藩院任职。简而言之,翻译科的设置是清代在科举中优待满族人的诸多不公平举措之一。但即使是为满族人量身定做的进身之阶,懒散的满族人子弟也不愿参加,以至于其质量不断下降,并常因报考人数不足而取消。
古代怎样通过八股文取士?
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嬗变期。首先,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考试制度的严谨、报考人数以及录取数量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繁盛期。但同时,在繁盛的表面之下,其通过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却又使科举考试进入了僵化与没落期。股,即对偶之意。所谓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是一种说理的韵体赋文,有严苛的程式要求。在格式上,要求考生严格遵循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种死板的结构模式,并且要求句与句之间要讲究对偶,整篇文章的字数也是严格限定,不得增减一字。另外,其命题也陈旧不堪,明清500多年间,命题不离“四书五经”的古旧话题,援引事例也必须出自遥远的古代,不涉时事,考生毫无抒发己见的空间。简而言之,八股文是严重形式主义并脱离现实的一种陈腐文体。八股文最早出现于宋代,但其时并没有形成程式。明代时,朱元璋将八股文推向全国,虽然仍考一些诗赋、策问、经义等,但已不重要,八股文才是关键的取士标准。后来清承明制,将八股文更推向死板严苛。
关于八股文的危害,清人徐大椿在讥刺士人的《道情》中说得很透彻:“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则称“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八股文的死板程式使得明清两代知识分子钻入八股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字游戏中,既疏于时事,又疏于学问,甚至疏于经义,思想严重被束缚,缺乏创建。
童试与乡试分别指什么?
- 猫咪被被吓着铲屎官别坐视不管 要学会正确安抚方式[图]
- 生而平凡和不幸的林肯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发奋图强不懈奋斗用真诚[图]
- 乔 吉 【正宫·绿幺遍】自述【中吕·满庭芳】渔父词【双调·水[图]
- 葵丘地名今河南民权东三十里 载书把盟书放在牺牲[图]
- . ,揫 、敛、屈 、收、戢 、蒐 、[图]
- 《晋阳秋》的记载与《世说新语》这则小品的说法稍有不同“成都王[图]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图]
- 此节可参见 . 及其注 任章魏宣子的家臣 《周书》即《逸周[图]
- 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来说出仕和退隐是两个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出仕做官[图]
- 高帝四年(前 )八月项羽自知身边缺少帮手粮草即将用尽韩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