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武威KTV招聘网 > 武威热点资讯 > 武威名言/句子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

2022-11-09 01:23:19 发布 浏览 986 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陀洹(huán):旧译为“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全称“须陀般那”,又称“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窣路多阿半那”等。有三种意义:一、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二、逆流,是断三界之见惑,逆生死之流的意思;三、预流,是初证圣果,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得此果位者,再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义。

]阿那含:旧译“不来”、“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等,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从名相上看,无来果可以有无来的概念,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罗汉: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是声闻四果中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约阿罗汉的恩德说,阿罗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之贼,故曰“杀贼”;约其智德说,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解脱生死不受后有,故谓之“无生”。广义而言,也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

]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众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三昧,从外在表现来说,即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觉得人世间已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加深他的苦迫呢?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所以自不烦恼、无欲无念、不起争辩、争胜之心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诤,就是能令诸有情不生贪嗔痴等烦恼之智慧,而且有止息他人烦恼之力,也指离烦恼之法。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阿兰那:原意为“树林”,意译为“寂静处”、“空闲处”、“无诤处”、“远离处”等,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乐阿兰那行”者,即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喜欢在清净的山林修清净行、无诤行的修行人。“阿兰那”也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玄奘译《金刚经》时,将此处译为“无诤住”。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